每年新增电梯超1万台、多业主电梯占比近半、15年以上“老龄”电梯超过8000台——现代社会,宁波人在体验不断升级的出行服务同时,也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电梯使用安全问题。
今年1月1日,《宁波市电梯安全条例》正式施行,安全使用电梯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全过程管理,重点破解住宅电梯故障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共有在用电梯10.8万台,每年增加超过1万台。其中,与市民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一是住宅小区电梯,二是轨道交通、医院、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电梯和自动扶梯,分别达4.8万台和1.55万台,占电梯总量的45%和15%。
“老龄”电梯占比逐年增大。目前梯龄在15年以上的有8323台,10年到15年的有20459台,两者相加约占电梯总量的30%。
在电梯总量大幅增长及老旧电梯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下,电梯安全管理暴露出不少隐患和问题。从2019年宁波电梯应急处置热线96333的数据看,接警4340起、解救被困乘客8624人次。
“住宅电梯问题开始凸显。”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管理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电梯井道等土建工程渗漏水损坏电梯电器部件、全装修房屋装修期间过度使用电梯造成交付后电梯故障率高、老小区加装电梯日常安全管理责任无法落实、业主共有电梯维修经费纠纷多,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消除等问题频现,亟待破解。不难看出,电梯安全运营事关生产、安装、使用、维护等全过程,任何一环缺失都将影响市民乘梯安全与舒适度。
此次立法着重从强化隐患源头防治,规范安装、改造、修理、维保的质量管理,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规范乘梯行为等内容作出规定。与此同时,设置了相关法律责任,增强了法规的刚性,从全社会共治层面给电梯使用以安全保障。
检验检测维保,电梯可以按需保养
《宁波市电梯安全条例》的实施,为电梯检验和维保方式革新按下“快进键”。
“传统每年一次的电梯定期检验,没有按电梯的风险程度进行区分,检验力量不能按设备风险程度合理配置,尤其在电梯数量快速增长的当下,‘人机’矛盾凸显。同样,15天一次的维保,不仅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技术发展进步,同时也加剧了维保力量的短缺。”该负责人表示,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以及按需维保试点,就是要根据电梯的不同年限确定定期检验周期,在不开展检验的年度内实施检测,通过公益性的强制技术监督与市场化技术诊断检测服务相结合,使专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我市确定江北区、奉化区、宁海县和高新区为首批试点区域,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
试点区域内已经检验的合格电梯,使用第3、6、8、10、12、14年实施定期检验1次,其他年份实施检测1次。定期检验仍由市特检院实施,但其他年份的检测工作,使用单位可自主确定检测单位、自主协商检测费用。以上区域2021年需开展检测工作的电梯有1.3万台。
按需维保则是利用电梯远程监测技术手段,开展“物联网线上检查维护”+“现场保养维护”相结合的维保模式。“可以实行按需维保的电梯,一项必要条件就是已加装电梯运行监测装置,成为物联网中一员。”市场监管部门专业人士介绍,物联网可以让电梯更“聪明”。去年5月25日,鄞州吴韵山水苑小区有居民被困电梯内,因电梯物联网自动报警,维保人员及时赶到救援,该居民仅被困11分钟。
当电梯出现隐性故障,“聪明”的电梯还会喊人来修理,实现“治未病”。“因为物联网可对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对故障进行预测和预警,进而达到有效提高电梯维护保养的针对性和效率目的。”据介绍,目前全市电梯物联网在线数1.01万台。
多方参与,打造社会共治新格局
全省首家为小区电梯安全管理专设的“电梯事务治理服务点”日前在宁海县东方君悦小区正式挂牌成立。3名热心业主受宁海县市场监管局特聘,成为首批电梯安全监督员——“梯长”,并组建成立电梯事务治理委员会。接下来,东方君悦小区32台电梯将按“一梯一楼长一梯长”原则,在电梯轿厢内张贴公示牌,向广大业主公布电梯管理员(楼长)、电梯监督员(梯长)以及电梯维保员的联系方式。“今后,小区业主可以通过电梯事务治理委员会,全程参与电梯管理、监督及纠纷处置等涉梯事务,打通电梯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
除了各地因地制宜创新电梯管理,引导社会共治,宁波首创的“保险+服务+科技”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对维保质量进行监督,为宁波电梯装上“安全阀”。从2016年8月,我市开展电梯安全综合保险试点工作,到2018年8月,将保险升级为“乘梯人员风险保障+维保监督+配件更换”的2.0版本,已使我市电梯平均故障率下降37%。据介绍,新实施的《宁波市电梯安全条例》,鼓励投保电梯安全责任保险,促进保险机构创新电梯安全综合保险产品,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记者王岚
编辑: 杜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