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真没想到,老旧小区还有电梯可以乘。以前想着能不下去就不下去了吧,现在是想下去就下去!”杨根生是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375弄6号楼的住户,今年71岁的他家住6楼,随着年龄增长,上下楼已成为很难承受之重。他从1999年开始在这里居住,已有搬家的打算。“有了电梯心就落地儿了,我还能在这儿住20年!”
近年来,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在大调研大走访中,密切关注居住在售后老旧公房里3楼以上“悬空老人”和居民的上下楼需求,积极推动加装电梯从“个案”走向“量产”。目前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达61台,辖区范围内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加装电梯零的突破。
啃最硬的骨头,“有问题就要有答案”
在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375弄3号楼,6楼住户仇庆75岁,和94岁的母亲郁惠芳一起居住。母亲2017年脑梗之后就再没办法自己下楼。仇庆自己的膝盖骨上也生了骨刺,上下楼梯非常疼痛,买菜等都靠子女“外卖”,扔垃圾“多次并一次”。
郁惠芳老人家并不是个例,作为典型的纯居住型售后公房社区,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下辖20个居民区,80%的住宅楼建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1687个楼组中有1507个楼组无电梯,根据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3楼以上的“悬空老人”,在60岁以上户籍老人中的占比达到13.4%。
2019年,静安区首次将老公房加装电梯50台列入区政府民生实事。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将“支持老公房加装电梯”列为街道一号工程。
在老公房加装电梯,涉及面较广,曾是“社区治理第一难”。本着“有问题就要有答案”的答卷人精神,临汾路街道积极争取将与加装电梯配套的水电煤移位工程纳入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为每台电梯节约7万~10万元资金,解决部分居民经济困难问题;针对反对声音集中在一楼居民的普遍性问题,将加装电梯与美丽楼组建设结合起来,改造后楼上居民主要通过加装在楼组大门外的电梯上下楼,不再经过底楼……临汾路街道从调查了解的最难的12个问题入手,逐渐形成一套可推广复制的工作经验。
2019年临汾社区启动加梯楼宇17幢,平均用时仅两个月,就达成了共识。个别居民协调平均上门次数从5次减少到0.5次。
这次电梯安装好后,楼下遛弯的邻里群里有了郁惠芳老人。
激活居民自治,让街坊邻居心里有数
“我们这栋楼年龄最高的95岁,三分之一是高龄老人,像我们六七十岁的人算年轻的,2楼82岁,3楼95岁,5楼85岁,6楼81岁……加装电梯真的是做了一件好事。”陈有马说。
陈有马是静安区临汾路375弄2号楼的住户,家住二楼,因为是低楼层,他其实并不太需要加装电梯,但因为自己是党员,同时也是业委会主任,他说“我不带头谁带头,我必须带头” 。
有效激活居民自治动能,在加装电梯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引领,搭建楼组自管会、业主代表会等自治平台,制定业主公约,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在加装电梯项目带动下,50个楼组建立楼组自管会,社区治理新增150多名骨干力量。汇聚起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合力。
陈有马告诉记者,他们由楼组长、党员和肯为楼组做事的人组成了自管小组,邻里有什么想法,都会先开讨论会。合同、协议、方案、设计图都拿出来给大家看,然后具体到电梯的型号、价格、品牌、加装方位、外观是否用玻璃,用什么玻璃安全又好看都会征询住户的意见……陈有马说,电梯就像一个小孩一样,从小到大的过程都透明,让住户心中有数。
2019年8月,在静安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举办“社区We治理·书记面对面——探寻批量加装电梯背后的逻辑”论坛,系统总结了“激活居民自治动能”的必要性。
党建引领,让百姓在小日子里尝到甜头
杨根生掐过时间,每层楼梯18阶左右,原来到六楼要喘着爬五层楼梯,如今刷卡乘梯13秒到家。而就在三年前,杨根生对于老公房加装电梯这件事还“想都没想过”。
加装电梯从“单一”到“量产”,离不开“123”工作法,即成立1个临时党支部,选派年富力强的机关中层干部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副书记;建立2个专门机构(街道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推出3项以人为本的惠民举措。
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作用,是“123”工作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对于增设电梯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资金方案、后续管理等具体操作环节进行把握,临时党支部相关党员专门研究,保证增设电梯与小区环境协调一致,工程造价预算合理,后续方案切实可行。同时,临时党支部成员经常参加楼组居民增设电梯协商议事会议,确保居民协商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
2019年上半年起,临汾路街道老公房加装电梯工程全面提速,同时制定了“从单一楼栋走向规模化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基层干部将不同意加梯的居民情况进行细致分类,梳理出“不同意理由-背后真实原因-解题方案”的三者关系表,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件一件地回应落实。
“一次改建比一次好,一年比一年好。”杨根生带着记者穿过曲折美丽的步道,一股花香扑鼻,“现在是真漂亮!闻闻这桂花香!甜的嘞!”
(benbaojizhe mengxindi)